這個冬天,牽動天然氣神經的不只需求,還有人們對于對外依存度的擔憂。
根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數據,2017年我國對外依存度達到近40%,為近10年來的歷史峰值。翻看近幾年數據,不難看出,2013年至2015年對外依存度以不到1%的低速增長,而2016年則從上一年的32.7%猛增到36.6%,并進一步飆升至2017年的39.9%。
從緩升到猛增,短短幾年,我國的對外依存度就從“小步走”變成了“快步跑”。這給天然氣供應鏈上的各方帶來巨大壓力,保障能源安全,應如何打造出具有我國特色的高質量供氣體系?
向內,提升自產能力是根本。這是我國天然氣生產企業的責任和擔當。我國天然氣上產潛力巨大。天然氣勘探處于早中期階段,數據顯示,全國常規天然氣可采資源量48.4萬億立方米,非常規天然氣可采資源量36.3萬億立方米。
除了資源底氣,我國天然氣上游企業還具備增產能力。數據顯示,上游企業產量近年持續增長,2017年比上年增長9.8%,較2016年高出8.2個百分點。占近七成產量的中國石油實現歷史性跨越,產量首破1000億立方米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非常規領域也實現了突破,中國石油長寧—威遠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2017年頁巖氣產量超30億立方米;中國石化涪陵頁巖氣超過60億立方米。
向外,增強安全穩定進口能力是關鍵。進口氣在我國天然氣未來的高速增長消費格局里,仍需做加法。目前的境外氣構成中,包括管道氣和LNG。其中管道氣,中亞氣占比九成以上。如何確保外采管道氣安穩保供,需要長期籌劃。一方面通過商務合同、政府間外交等手段強化、鞏固合作關系;另一方面加快外采多元化步伐,我國從俄羅斯、緬甸進口的天然氣供應在量上和價上需進一步商談。
LNG是現實可行的力量。近年LNG異軍突起,成為保供期黑馬,2017年占據54%的份額,比上年增速39%。但要高質量提升LNG保供能力,必須處理好接收站建設和突破“亞洲溢價”困局。
針對當下氣緊形勢,有專家指出,供應端應發揮產業整體優勢,求同存異,打破聯供瓶頸,實現高質量保供。
早前在冬供緊要時期,中國石油已利用其管網系統將供應華南的部分天然氣調配至北方,中國海油則利用華南地區的海上氣和LNG,通過廣東管網為中國石油廣東用戶供應該部分天然氣,進而實現全國保供。這種“南北串氣”引來掌聲一片。市場認為,這種合作保供的方式為促進更大范圍的管道互聯互通、資源平衡開了好頭。未來政府和行業應加強引導,并在政策上給予支持,推動聯合保供在采暖季形成常態化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