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之前,全球LNG市場供應充足,2020年以后,市場供應存在不確定性。面對市場競爭,LNG交易方式將變得更加靈活。
1 短期內市場供應充足
澳大利亞2017年出口5578萬噸LNG,占其名義液化能力的91%,加上在建的2660萬噸/年液化能力,業界普遍認為,澳大利亞在2018年底或2019年初有望超過卡塔爾,成為全球最大LNG出口國。美國現有液化項目和在建液化項目合計6670萬噸/年,另有超過6000萬噸/年的項目獲得批準許可,若進展順利,美國有望在2022年左右成為全球LNG出口量最大的國家。俄羅斯亞馬爾項目第2、第3條生產線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當中,俄液化能力有望在2020年左右達到2730萬噸/年;俄羅斯還有港口LNG、維索茨克LNG等3個LNG項目建設的可能性極大,加上可能建設的遠東LNG等6個項目,合計能力接近8260萬噸/年。
2 長期供應存在不確定因素
澳大利亞2017年初受熱浪襲擊,加之煤電關停、可再生能源發展緩慢,國內天然氣需求一度高漲而面臨缺氣威脅。卡塔爾聯盟壟斷不利于LNG出口,有可能使LNG液化項目投資縮減。美國受建設成本、液化成本和運輸成本的限制,LNG運至亞洲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和買方的進口經濟性并不顯著,美國本土與亞洲市場的季節性大致重合,將可能加劇旺季價格高漲和淡季銷售難度。俄羅斯LNG項目多位于北極和沿海大陸架,面臨西方制裁帶來的融資以及設備購買等問題,其價格競爭力也有待觀察。
繼2011-2015年的LNG項目投資大潮后,近年做出最終投資決定的新增LNG項目鳳毛麟角。LNG項目一般需要四至五年才能投產,新增供給預計要在2020年后才會出現。
3 亞洲LNG需求有望放緩
隨著中亞天然氣管道氣量提升和LNG合同增量減少,中國LNG進口的增長勢頭有望在2018年放緩。日本核電重啟的進程或將加快,已有4臺核電機組宣布計劃在2018年重啟,面對高度不確定的國內需求,日本LNG進口商正等待有利時機。盡管韓國新政府積極釋放“棄核擯煤”信號,但從先期已獲批的煤、核電廠的裝機容量來看,韓國至少在2020年前很難迎來天然氣需求突增。印度國內氣價水平較低,本土產量又在復蘇,LNG對于印度來說顯得昂貴,2017年印度LNG進口增速已大幅放緩至2%,而2016年這一數據為27%。
4 歐洲天然氣市場多氣源競爭加劇
歐洲近年極寒天氣頻現,煤價反彈高企,法國等國核電廠減產或退役,這些因素將提振地區氣電用氣需求;同時,北海等傳統歐洲油氣產區進入穩產后期,減少對俄羅斯管道氣的依賴也將進一步提升歐洲地區LNG進口量。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預計,2018年歐洲天然氣需求增加7%,增速較2017年上升1個百分點。從俄羅斯進口的管道氣、傳統的中東與非洲LNG以及美國LNG將在歐洲地區形成激烈競爭。
5 LNG新合同面臨競爭新趨勢
2017年延續過去4年趨勢,新簽合同數量持續下降。市場買方較少,大多是現有市場和新興市場的終端用戶,且簽定的多是對目的地靈活性要求較高的采購合同。2018年市場寬松、定價指數較低和目的地靈活性較高的情況還會持續。預計2018年新項目獲批較少,合同簽約主要為二次、三次交易,即LNG巨頭們(特別是擁有美國LNG的供應商)會重新簽訂目的地靈活的供應合同,小批量短期合同在2018年有可能進一步增多。隨著市場逐漸寬松,買方會更挑剔,條件較寬松、承諾期較短的合同增加了買方的選擇性。
6 現有LNG合同將面臨巨大壓力
近期,一些進口市場的天然氣需求增速放緩超預期,尤其是東北亞市場。為了應對過剩供應,有的公司已在國際市場出售LNG或相互轉售,并一直與供應商談判推遲合同擴量,要對一些組合合同實行下限量。
對于LNG過剩供應,現有長期合同用戶的反應大致可分兩類:一類要謀求重新談判定價,另一類履行合同承諾對轉銷要求不高。當前現貨價格上升,緩解了買方的緊迫需求,一旦現貨價格下降,如果油價繼續堅挺,將會導致新一輪的價格爭議。
